7*24小時熱線:17651903549
發布日期:2023-08-22 瀏覽次數:
七夕節(乞巧節)起源于漢代,東晉葛洪的《西京雜記》有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人俱習之”的記載。
甘肅省西和縣的七夕節(乞巧節)與一個有關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故事有關。這天夜里,人們遙望銀河,老人會指出,在銀河西岸,有一大兩小三顆星,那就是牛郎星。他挑著擔子,正苦苦地眺望河對岸的織女星。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,在天宮織云紋錦繡和仙人天衣。后來她偷下凡間,和牛郎相親相愛,生了兩個孩子。天帝知道后大怒,派天神把孫女抓回天庭。老牛讓牛郎剝下自己的皮飛上天追尋織女。牛郎用擔挑著孩子,被隔在天河西邊。喜鵲為他們的摯情感動,每年農歷七月初七,便一齊飛向天河,搭起一座鵲橋,好讓他們相見。相傳織女手很巧,所以,到了這一天,傾慕星女之巧的婦女,要以瓜果祭祀星神(織女星或魁星神),然后齊坐一起,或對月穿針,比賽眼力,或以針浮水,覘人巧拙。相關民俗儀式有:擺七娘、拜七娘(巧女向織女祈福)、吃七娘飯(乞巧藝人自發組織七娘宴)、送七娘(焚燒祭品、恭送七娘回仙界)等。
七夕節(乞巧節)主要活動包括手襻搭橋、跳麻姐姐、祈神迎水、照瓣卜巧、巧飯會餐等多項內容。
每年農歷六月下旬開始,在西和縣,不論是縣城,還是農村,未成家的姑娘們就忙活起來了,湊在一起商量怎么過屬于她們自己的特有的節日。一般是幾個關系比較好的姐妹發起活動,同村未婚女性組成“一個場子”(俗稱”乞巧場")。選定乞巧場后,姑娘們結伴利用閑暇時間在居住條件較好的姑娘家練唱《乞巧歌》。
農歷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這幾天,姑娘們要從集鎮紙貨店迎請“巧娘娘”。“巧娘娘”請來坐在桌子上,必須用絲帕遮住臉,因為還沒有到正式迎巧的時間。
農歷六月三十晚上,姑娘們穿上盛裝,列隊整齊,挑上“巧娘娘”,端上香蠟紙品盤,在老年婦女的引導下來到河邊舉行迎巧儀式。主持者焚香點蠟,燃紙放炮,“巧娘娘”頭兒跪迎接拜,其余姑娘則站在河邊齊唱《迎巧歌》。然后,揭去“巧娘娘”頭上的絲帕,一路唱著歌將“巧娘娘”請進院。進院門要唱《進院歌》,進屋唱《坐巧歌》。再就是敬獻茶果,唱《獻茶歌》,乞巧活動正式拉開序幕。
農歷七月初一至初六,巧姑娘們要各自到場歌舞祝賀,交流歌曲舞蹈,聯絡同鄉鄰里之間的感情。到初七這一天,乞巧活動達到高潮。無論大莊小村的清泉邊、水井旁都有乞巧的隊伍在歌唱、舞蹈。主持者焚香化紙,燃放鞭炮敬水神,姑娘們手拉手跳唱《迎水歌》?;顒訌某筷刂谐掷m到正午。午后,鄰近的山寺熱鬧又起,巧隊伍到那里奉敬神靈,祈禱五谷豐登,百事順意。下午,姑娘們湊份子搭平伙,吃一頓豐盛的晚宴。宴罷茶畢,姑娘們有的準備照花瓣活動,有的預備送巧儀式,也有的繼續唱歌跳舞。照花瓣儀式更惹人,姑娘們早已將自己發的豆芽兒端到乞巧場里來了,供桌上擺滿盛在小瓷罐里用紅繩束起來的金黃的豆芽,用無色瓷盆盛上早晨迎來的水,掐一苗豆芽丟在水面上,借燭光燈影看映在盆底的倒影,一個人照,余人唱《照花瓣歌》。照花瓣結束,已是星光滿天的時辰,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時刻到了。鞭炮初響,姑娘們將“巧娘娘”連同蓮花臺一并挑上,唱著酸楚的《送巧歌》來到河邊,送“巧娘娘”過天河渡鵲橋上天與牛郎相會。隨后,“巧娘娘”在火中燃為灰燼,送巧儀式結束,姑娘們手牽著手,在不斷的唏噓聲中,穿越茫茫夜色,年年迎巧、送巧的老路返回。西和一年一度的傳統乞巧活動,也就此落下了帷幕。
河南鑫遠環??萍加邢薰咀4蠹夜澣湛鞓?!